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,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挫折,做情绪的主人,从而更好地适应集体和社会呢?以下分享一下身边真实故事,希望能对家长朋友有所启发。
果果小朋友近段时间情绪低落,与同伴、老师交流都不多。看到果果心情不佳,了解了事情的经过。在幼儿园举行大班组运动会,果果没有得到奖状,回家后一脸沮丧,但妈妈因为忙于工作,没有及时顾及果果的感受,当知道事情后只是对果果说:“这有什么好难过的,没有奖状就算了,有什么大不了的,下次努力不就行了!”听了这话果果更加难过了。电话那头的果果妈妈仍继续说道:“原来我一直以为果果很懂事,最近不知怎么了,我们的话也不听,跟变了个人似的,我们有点小失望……”果果的情绪变化是有原因的,
正因为她平时很要求上进,也喜欢拍球,才会因没有得到奖状而特别难过。孩子对结果很在意,在成长中遇到了挫折,没有走出心里的“坎”,才会产生消极情绪。而这时如果我们抓住一些细节,就能巧妙地帮孩子化解情绪。从那以后,果果妈妈抽出更多时间陪伴果果,同她一起拍球,这让果果的内心得到支持,也会有更多勇气面对挫折。
同时,妈妈还带着果果与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玩耍。久而久之,果果能发现同伴的优点、长处,当然也会发现自己的优点,比如拍球特别厉害等,有了更多的自信。
日常生活中,没有获得比赛好成绩、没能当上值日生、与好朋友闹矛盾等,这些成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,往往都蕴含着挫折教育,家长最重要的是理解、陪伴孩子,帮助孩子积极面对挫折,更好地成长。
挫折教育中家长的误区
不理解孩子的情绪
孩子有上进心,并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失败了,家长本想以“输就输吧,没关系”来宽慰她,没想到孩子却变得更不开心。家长觉得只是一个小小的比赛,没什么大不了,但在孩子眼里却是一件大事。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,长此以往会慢慢掩藏自己的情绪,出现怀疑、否定、无助的心理,严重阻碍情绪情感的发展。所以,当孩子遇到挫折后,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与其共情。
忽略了帮孩子分析具体原因
孩子因为比赛输了而难过并非坏事,既是情绪的自然流露,也是要求上进的表现。如果我们只是说“输就输了,下次努力不就行了”,而不借此帮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,提供具体的努力方向,孩子仍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帮助,很可能下次仍然会失败,让自信心再次受到伤害。